企服行业头条 授权发布
原文作者: 李婷
位于启皓北京的特斯联总部使用白色作为办公室的基础色,加上玻璃和高反射材料,通过各种曲线以及艺术视觉上的设计,整体空间简洁而无限,如同《西部世界》的专列中心一样,充满了未来感和科技感。
特斯联北京总部办公室
特斯联是一家用AI、loT 、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塑造未来的公司。具体来说,特斯联定位在城市智能物联网平台,使用“智能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模式来打通城市建筑中的各个系统部件,比如消防系统、安保系统、通讯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等。来建立一个能统一调度、分析、预警的“大脑”,让建筑能够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
成立才不过两年多的时间,特斯联已经获得247项专利,包括10项国际专利,在北京、上海、重庆、武汉、广州五地设有公司,服务近30个省区、70座城市,这背后包括覆盖千万级人口的8300多个项目。
虽然“智慧建筑”的概念早已不陌生,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伴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思潮的演变,对它的描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1983年,智慧建筑的定义还只是简单的“拥有全自动服务控制系统的建筑”。如今对于智慧建筑的构想日益丰满起来,从基础设施到功能结构,再到和相关环境之间的关系,都填补了详细的描述。
近几年技术的加持也让智慧建筑日益丰满起来。AlphaGO战胜世界围棋冠军、IBM发布类脑超级计算机平台、讯飞的语音识别准曲率高达97%等事件,让AI、loT等前沿技术逐渐得到投资界、政府、学术界等各个社会群体的高度关注,成为了智慧建筑发展的“助推剂”。
一个绿色、安全、高度智能的智慧建筑不再是一个构想。特斯联在中间以平台为支撑,一端接入技术,一端落地到建筑场景中,让“智慧建筑”的构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了更接地气的应用。
这听起来就并不简单,一方面AI、loT等技术的入门门槛本身就很高,另一方面国内智能建筑普及率非常低,因为市场上存在各样的痛点,像楼宇各个垂直系统缺少互通互联,信息孤岛的现象很严重,缺少互联网连接和跨系统协同,那么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就不能打通做进一步的潜在价值挖掘……
这些对于特斯联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如果建立的智能物联网平台能够啃下了这些“硬骨头”,那么一栋建筑基本只会选择一家物联网提供方,因为整体的替换成本很高,特斯联就能积累一定的市场先发优势。
特斯联副总裁谢超,从特斯联做的事情出发,聊了关于智慧建筑的落地现状和未来趋势。
特斯联副总裁谢超
智慧建筑离我们还有多远?
“在数字空间里面去构建一个完全一模一样的大厦和城市是目标,现阶段先解决从无到有的过程,先把数据收集上来。”
企服头条:目前智慧城市、智慧建筑的市场难点是什么?
谢超:痛点在于还是在一个市场教育的过程,第二是现在我会往集成化的方向去做。
我们实际上是先从单点突破,从城市精细化管理上去突破,但走到这儿的时候,会有更多的需求出来,这种集成难度又回到了早年做智慧城市要大而全的状态,整个集成和落地的难度就会呈几何数据上升,这是比较困难的地方。
我们会做一部分,但也会比较谨慎拒绝一些需求,一下摊子铺的太大,真的很难去做好。
企服头条:对于智慧建筑的解决方案也是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激发出的,以前似乎不太一样?
谢超:真正去做建筑智能化也是近两年开始。以前大家做建筑智能化,不是为了做整个建筑运行、管理规划,而是为了节能,比如把所有的电灯泡换成LED的就行了,国家还有补贴,那时候比较简单粗暴。
现在对于智慧建筑的定义是可以把建筑看成一个电脑,我们其实希望做整个操作系统,要对大厦里各种人、车、物的运行情况了如指掌,这才是发展的趋势。
企服头条:特斯联做的建筑案例离未来的“智慧建筑”应该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谢超:我觉得目前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用人工智能帮大厦全方位的进行智慧运行。
原来大厦的痛点在于所有设备的设施运行,要么是单个独立的系统,要么干脆没有系统,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只能事后靠人员去运营、管理等。
在能够实时地知道设备运行的状态之上,再去提高设备的运营效率,这有不同的做法,现在主要还是通过一些策略,加上算法。
因为现在我们完全没有积累到足够多的数据量级,里面存放了整个大厦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所有的运行数据,包括人、车、物、环境等,从而能够反向实现大厦的全面自我运行和维护。
这是未来比较长远的目标,我觉得两、三年后是有可能实现的,但现阶段我们先解决从无到有的过程,通过不断累积的数据,然后对加以一定程度的干涉来提高它的运营效率,这是比较务实的。
企服头条:对于现在特斯联的物联网操作系统有什么评价?优点和不足之处有哪些?
谢超:有一个数字孪生的概念,就是在现实空间里有一个大厦,那么在虚拟空间或者数字空间里面去完整地复制同样一个大厦。
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在数字空间里面去构建完全一模一样的大厦和城市。
而且不是静态的,而是可以把他过去的历史数据在这个数据空间里面进行保存。可以退回到一年前的状态,也可以去预测未来的发展。
对于B端市场
如何进行判断和取舍?
“光给B端客户一个方案没有任何意义,要有实际的案例出来。”
企服头条:特斯联对B端市场的判断是怎样的?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谢超:一个是跟企业合作的时候他们非常关注品牌,第二个是B端的需求虽然有一定共性,但它们的需求差异还是非常大的。
所以头几个项目是比较难的,花了很大的精力,一旦局面打开之后,就比较容易。比如特斯联在上海覆盖了300多万用户,那其他城市的地产商、政府领导就可以去看,了解我们的实力。目前我们在全国核心的城市都有案例,光给B端客户一个方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企服头条:建筑中原有的各部分硬件、软件提供厂商,特斯联如何整合他们的数据?
谢超:其实这个行业基本是一些固定的厂商,像西门子、施耐德、霍尼韦尔等,他们还是有一定的标准接口。
这需要有个积累的过程,就跟积木一样,可能就一百个积木只能拼出几个玩具,但积木变成一千个的时候,就可以拼出很多的东西出来。
企服头条:目前打通的厂商设备是一个怎样的比例?
谢超:我们会花20%的这个精力或者更少的精力确保80%的通用设备接进来,如果你还要把额外的20%接进来,可能要花80%的精力,这对我们来说成本太高了。
企服头条:这中间的成本投入如何控制?
谢超:现在把百分之七八十的设备连接进来,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的方式,所以我们不会在其他定制化的对接上花太多精力,更多的是进行部署。
企服头条:前期调查是怎样进行的?
谢超:我们会看整个大厦有哪些子系统,跟他们的工程部门到机房去看,各个系统运行了几年?维修情况如何?有什么风险?能不能改造?部署的路线难度程度如何?成本情况等都会进行了解。
会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判断清楚,决定这个事情能不能做,然后再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改造,不会对原有的系统做大的更换,只是额外去增加一些感应和传输器把各个系统控制起来。
企服头条:有什么具体的案例吗?
谢超:调研只能看到比较浅显的一面,真的去做的时候,才发现经验不能完全照搬。
比如重庆地理结构不一样,所以居民的聚集状态不一样。上海的居民很多住在老公房,一个单元就三十多户,但到了重庆可能一个大院就有两三百户,这对于整个大厦的管理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企服头条:对管理端来说,他们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谢超:现在看平台就知道有多少流动人口。尤其是政府做人口普查的时候,现在是依靠小区、大厦、交通干线上的各种图像识别摄像头、传感器来进行管理。
如何在两年多快速发展起来?
“如果全靠烧钱,根本不可能做起来,需要扎实地一点点把它做起来,并且要很快有盈利。”
企服头条:创业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从地产行业切入?
谢超:2015年的时候,很多行业走到了一个顶峰,或者说发展到了一个瓶颈,当时我们都在思考整个产业怎么去进行转型。
我们发现技术在每个行业的变革中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不限于地产行业,基本上每个行业都面临一次新的技术革新。当然时间上会有先后,所以我们认为首先选择人工智能、物联网,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
第二在这么多行业里面,可能跟地产相关的领域,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应用的速度会快,能够容易去落地。
此外,本身我们在地产和金融行业具备团队的先天优势,所以我们当时选择做物联网也是考虑到能发挥本身的专长。
企服头条:团队的优势怎么讲?
谢超:最初创始团队之前是做地产、金融等领域的团队,相当于跟很多各行各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做,形成了特斯联管理层雏形,包括技术研发、市场等人才。
企服头条:那团队在技术这块会不会并不擅长?
谢超:我们拥有很多技术领域的大拿、专家,同时去找市场人才来组成团队,成型之后才开始推进,不打无准备之仗。
并且我们觉得并不是很跨界,虽然成员之间的行业有一些差异,毕竟我们不是单独去做一个科技类的公司,实际上是用技术去解决行业的问题。
企服头条:当时来看,技术在建筑领域的落地,足够成熟了吗?
谢超:坦白说不是这么简单,中间走了很多的弯路。一开始我们也没有想到做今天这样明确的三条业务线(未来建筑、未来城市、特斯联金融),中间我们也走很多弯路,交过学费。
最终我们慢慢树立自己的优势,形成了三条非常明确的业务线,而且明确合作对象就是大型的开发商,或者各地政府。
企服头条:那资金是问题吗?
谢超:我们没有去烧钱,做物联网和人工智能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把终端的设备一个个安装到现场去,除了生产硬件设备的成本,还包括实施、运维都需要一定的成本。如果全靠烧钱,根本不可能做起来,需要扎实的一点点把它做起来。
企服头条: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节点,让特斯联一步一步到了现在?
谢超:有几个时间节点,一个是在2016年底,我们非常明确地形成了整体策略:一定是跟B端客户合作,而不是去做C端。
第二个是2017年年初,明确了三条业务线。在建筑和城市这两条业务线,一定要奔着盈利去。
市场竞争优势在哪里?
“企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一家公司想把所有利益全吞下来是不可能的事。”
企服头条:原来的建筑系统设备提供商为什么不能做这样的事情?
谢超:我觉得比较大的因素是他们之间是有竞争关系的,对接起来难度会高一些,第二是对他们来说,已经在各自的领域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了,所以会有一个非常强的惯性。
企业内部已经形成非常强烈的惯性,是不能说掉头就能去调头,而且换句话说,他们可能一台设备卖几千万,这种智能化的改造也就几百万,对他来说也没太大吸引力。
最终还是术业有专攻,在以前可能会说要打造一个特别庞大的企业,把整个产品的上下游全做完,但近十几年开始,企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一家公司想把所有利益全吞下来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大家会分工特别清楚,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企服头条:那特斯联会不会受到原有系统设备提供商们的竞争或者抵制?
谢超:这些厂家没有这么短视,因为如果你不允许这么做,你会被排挤出去,毕竟我只是对你这个已经卖出去的设备进行改造,而且对你这些设备的运行维护是有好处的。
所以在这个领域,大家基本遵循良性竞争,我觉得大部分行业最终还是看利益。
企服头条:但是厂商多少都会有保护自己数据安全的心理
谢超:这还是要把保留自己的数据的价值,和把资源放出去进行收费等来进行对比。如果一个的效果是一,一个的效果是一百,那所有企业都会算这笔账。
目前其实还没有特别明显的规则框架,大家自发进行数据层面合作,这可能会随着行业的发展去自我形成。
企服头条:比如像已经在C端玩得很好的BAT,他们也已转向B端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你怎么看他们的入局?
谢超: 如果企业在体量上、销售方面有一些优势,但在这个行业它们也是从零开始。所以我觉得未来大家更多还是趋向于合作。
企服头条:在国内外有哪些对标企业?
谢超:国外可能没有,因为我们有非常强的带有中国特色的模式。国内的话大家选择的方式不太一样,基本上没有完全类似企业。
大家都是在整个城市的这种智能化改造、物联网改造上去发力。比如BAT,他们会继续他们自己的一些优势,在微信提供一些城市服务,还有华为、中兴这种做城市数据中心,这也是他们的优势。
大家现在就各自去找各自擅长的地方去发力,然后共同去分这块蛋糕。现在还是在数据收集的一个过程,到最后也不会完全被替代,因为每家擅长的领域不同。
企服头条:总体来说,特斯联的优势在于什么?
谢超:一方面是我们的技术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有一个比较密切的结合,不停地积累数量优势。
另一方面现在还没有经过改造的大厦数量太多,可能连1%都还不到,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市场非常庞大,那么我们真的优势就处于谁做的项目越多,谁接触设备越多,谁越有话语权。
下一步的规划是什么?
“看好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在顶层设计和场景落地上去做连接。”
企服头条:智能硬件产品是怎么规划的?
谢超:硬件产品的规划是围绕着客户的需求,会做很多产品,都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看到的这些,建筑的整体自动化控制和城市安保方面的。
硬件型产品相当于我们搭建的物联网系统的神经末梢,无论是在社区、大厦、酒店等不同场景里面,都有相应的传感器和控制器,才能够收集上来大量数据,同时对这个场景进行一定的干涉或者控制。
我们跟很多硬件厂家都有合作,对我们来说,你帮我卖出去产品,我也可以来帮你卖,最后做一个数据的打通,这样产品的价值才能发挥更大一点,双方还是比较理性的状态。
企服头条:接下来会比较看好哪些场景的应用?
谢超:我们现在非常看好的一个是在社会综合管理上,也称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它的核心是管人,在这层政府一直都有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去推进。
企服头条: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会不会也是一个边做边摸索的状态?
谢超:刚才描述的状态应该是在我们前两年去积累的过程,现在我们已经非常理解这个行业了。
特别是政府所需要的东西,好多次给政府领导去做演示的时候,他觉得这就是他想要的。
智慧城市以前的做法都是先做一个大型的规划,很难去落地,只是从上至下的一个顶层设计,不是从下面积累上来的,所以必须要两边同时进行,特斯联在中间起到了一个连接的作用。
企服头条:对量的积累的投入会很大吗?
谢超:这是销售和业务开展的过程,有投入也有产出,我们是按照项目制来做,可能一个项目,我们投了1000万,销售额是2000万,不会往里贴钱。
企服头条:现在收费和盈利情况如何?
谢超:基本上项目都能实现盈利,现在主要的客户是政府、建筑开发商,物业服务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