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无疑是过去一周资本市场中的热词。
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表示:“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这是宏观政策对推动科技创新直接对接资本市场,改善科技创新企业的资本环境给出的重大利好。
三天之后的11月8日,上海西南128公里的浙江乌镇,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红杉资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58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中国数字经济投融资联盟。国家产业基金、民间资本和行业巨头在资本层面的携手,将给数字经济投融资服务体系的完善带来长远的促进效应。
无论是国家层面释放出的提振信心、激发资本市场活力信号,或是投资、研究机构的对中国数字经济产业的前景预测,都反映着为生产、生活注入的新动能的新技术和数字化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政策红利强预期,市场环境风向好。
2016-2018的两年间,人工智能算法、算力突破显著,AI百舸争流,见证了AI进入全面爆发的新周期。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在中国,海量的数据和巨大的用户、市场规模优势,使得人工智能从研发到商用都发展蓬勃,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备受资本青睐。
▲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2018中国数字经济产业白皮书暨投资价值百强榜》
有历史学家,把人类文明史看做是利用工具提升效率的变革史。人类起源从发现保存火种到发明使用工具,再到利用工具改变世界,这一过程与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之路仿佛有着相似的照应。从近两年资本选择AI企业的变与不变中见微知著,大致可见一条AI的“进化”逻辑。
从“方法”到“工具”
人工智能,常被比喻做“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水和电。如何利用好水和电产生经济价值,同样是今天AI面临的问题。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曾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上阐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六个重要特征,其中的“前沿技术成多点突破态势,正形成多技术群相互支撑、齐头并进的链式变革”;“人、机、物三元融合加快,物理世界、数字世界、生物世界的界限越发模糊”的两点描述,正概括出目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向产业化发展路径上的状态。
在过去两年里,中国AI领域的融资纪录被屡次刷新,优秀企业的光环委实耀眼。目前中国高估值AI公司,如商汤科技、寒武纪专注于算法;大疆创新和机器人是AI硬件化的表现;云从科技、出门问问等则是把图像和语音的识别做成智能硬件去应用……这些快速成长的“明星”企业,也正映照出这两年一级市场投资人工智能的逻辑。
长期专注新兴技术领域投资的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认为AI技术本身不构成行业,而应该作为驱动者应用到各行各业,实现效率提升。“技术永远不能脱离实际使用场景而存在。AI技术针对场景去落地,才能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真正能落地应用,且应用便捷度高的前沿科技,这才是好科技。”
这一观点,也几乎在2017年的尾声时成了投资界和AI领域内的共识。目前成熟的AI技术已经阶段性过剩,如何将技术运用到更好的应用场景成为新的课题。无论是通过自有业务延伸,投资或是合作,能够结合垂直场景落地应用的“AI+”在算法和智能硬件的基础上,成为投资人选择AI企业时的新逻辑。
在需求导向更明确的中国,“通用型”AI并不是真正的风口,“应用型”AI才是大势所趋。普华永道发布的2018年AI预测报告《塑造商业战略的8大洞察》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个趋势。普华永道重点指出,AI应用有望全面落地,为企业策略提供新机会。
▲ 人工智能怎样改变各行各业
(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资本市场对AI的关注和讨论,从概念和技术本身,开始更多转向其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力。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投融资主题论坛”上,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电子及技术硬件行业首席分析师黄乐平发布中金公司最新的人工智能研究报告,他认为应用驱动的AI更容易打通市场。“过去一两年我们主要投的是(上图)横轴的算法,特别是语音和图像识别类的公司。未来人工智能的投资怎么看?我觉得最大的受益者其实不是横轴的公司,而应该是拥有数据的竖轴垂直行业的公司。投资从横轴向竖轴,或者从‘AI+’向‘+AI行业’发展是未来的趋势。”
从技术提升到落地应用,这步“进化”是人工智能完成从“方法”研究到实体“工具”的演变。今天的人工智能,如同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中,那些成为先导的基础性领域。它们率先兴起、创新活跃、发展迅速、外溢作用显著,引领带动其他产业创新发展。而纵观历史,先导性技术与产业融合才更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AI作为效率工具落地后的下一步,应当是赋能产业,从影响各行各业,到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AI赋能“黄金期”,产业融合正当时
当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升级,如何让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更好地融合,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就成为更受关注的方向。
数字经济,这个早在1995年由著名新经济学家唐·塔斯考特提出概念,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内涵也经历沿革。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中,将数字经济解释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型经济形态,目前进入发展的黄金期。而数据则是新的关键生产要素,为创新供给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产业升级发展的新引擎。传统行业由于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质量和生产效率提升,与信息通信产业一同构成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部分对应着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已经高达26.8万亿元,增速19.6%,占GDP的比重超过33%,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进入新的裂变式发展阶段。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8年9月公布最新模拟报告,未来10年内,AI将可能为全球GDP带来1.2%的额外增长。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经济活动带来13万亿美元的额外增长。如果交付,则AI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可与蒸汽动力、电力工业和信息技术等人类历史上的其他通用革命性技术相媲美。
▲ 资料来源: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人工智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网络化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人工智能时代,以智能化提升产出效能。产能的变革,需要AI技术深度与产业融合,从场景中获取大量的数据,进而去完成感知、识别及智能决策等行为。
“未来,每一粒沙子都会有自己的IP地址。”人们对一切皆可连接的想象,正借助物联网(IoT)渐渐变成可能。互联互通会带来海量的数据,然而如果不能提取出有效和有价值的信息,那么这种互联互通则是毫无意义。因此,数据识别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展,也就愈发有价值。
信息技术研究与顾问公司Gartner,在11月7日发布了物联网技术十大战略性趋势,其中“AI”排在前列。Gartner预测,2019年使用的联网物件将多达142亿个,到2021年总数将达到250亿个,它们会生成大量的数据。AI将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信息领域,包括视频、静态图像、语音、网络流量活动和传感器数据。而根据埃森哲的预测,到2030年产业物联网将为全球创造14.2万亿美元新产值,而中国将新增1.8万亿美元新产值。
AI的落地应用,需要IoT供给的数据作支撑;而在数字和物理、生物世界入口处,为一切信息提供数字化的入场券的IoT,也需要AI去实现从“互联”到“智联”的升级转变。
无论经济周期在哪个阶段,投资机构天生敏锐的嗅觉和独具慧眼的法门,总能发现市场中自身实力过硬的好项目。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谈及人工智能时说道:“传统行业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能延展出新的发展机会。各行各业包括传统的基础产业,正在充分利用创新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下一步,可能所谓‘传统’企业都会有自己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在全世界有很好机会。”
再比如投出20多家独角兽的光大控股新经济团队,其秘诀得益于其总结出的AI+投资“智能化闭环模型”。
▲ 光大控股AI+投资“智能化模型”——AIOT闭环
光大控股董事总经理、新经济负责人艾渝在第七届光大控股投资年会上解释这个“AIOT闭环”的四重含义,即场景数据的数字化变革(Transformation)是基础、网络联接(Online)是系统运转的关键、智能化(Intellectualization)是AI应用的核心、执行自动化(Automation)是效率提升的释放。此外,AIOT闭环一边连接的AI技术,另一侧深入生产、生活和服务的各种场景,形象展示出一张真正实现AI+赋能产业的路线图。这个模型的关键,在于最后AI要与产业深度融合。“未来将是AI的黄金十年,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优秀的公司将汲取更多资源。希望中国的AI企业,比如我们投资的特斯联、商汤科技等,有机会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世界公司。”
国家将新一代人工智能定位为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互相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正是目前国之所需的大趋势。
从“方法”到“工具”,是AI的数字产业化进程,完成了“进化”的第一步;而从生产工具到使用工具、用好工具,实现技术赋能后的产业数字化,则是更漫长的下一步。目前正是“AI+产业智能化”机遇真正开启的时点,在中国经济加速转型和产业升级过程中,AI赋能产业“黄金期”正当时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未来看现在,收获长周期增长
从产业链投资角度看,基础层和技术层布局需要投入较多,周期较长;产业应用层上,针对垂直场景解决行业痛点是较好切入点,并逐渐与传统的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效率并获取增量价值。
数字经济的组织形态,平台化、共享化、多元化的特征愈加凸显。平台推动产业组织关系从线性竞争到生态共赢转变,选择具备连通新技术和传统行业的能力的平台型企业,是资本选择AI时需要侧重评估的新方向。
资本之于成长型的科技企业,“锦上添花”的意义多过于“雪中送炭”。投资AI的逻辑从算法到场景应用,再到融合产业改变,也正是产学研紧密结合下的人工智能不断“进化”的结果;而投资逻辑中不变的,依旧是技术本身的魅力和执行团队的良好基因。
可以想见,有别于移动互联网面向消费端的爆发性成长,面向产业升级的人工智能“进化”,将会是线性而持久过程。选择科技领域的投资,要站在未来看现在,需要与时间陪跑,穿越泡沫,在长周期的未来收获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