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GI的物理化路径
《报告》指出,机器走向物理世界,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实时交互,实现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一体化,是AGI实现的必由之路。
当前,特斯联正通过空间智能的三大战略板块,推动AGI从愿景走向现实:AIoT领域模型,使机器能够认识物理世界;AIoT智能体使得机器能与物理世界自由交互;AIoT基础设施,则赋予物理AI充沛计算资源。目前,相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制造、交通、物流、建筑等场景,实现物理空间的感知、认知与决策闭环。
2. AI智能体从执行工具到决策伙伴
《报告》认为,智能体是将复杂能力转化为实际价值的载体,有望在未来十年成为人类重要的决策伙伴。
作为特斯联空间智能体系的执行板块,其智能体系统HALI采用端到端强化学习技术突破传统人为编排限制,具备自主任务分解与执行能力。目前,HALI智能体系统已在消费级产品(如BUTTONS耳机)与企业级产品(如智能机器人)中应用,成为用户的决策伙伴。
3. 人机协同编程重塑未来
伴随大模型参数的指数级增加、产品复杂性的快速迭代,大规模软件编程协作亦面临着与日俱增的挑战。人机协同编程正在成为消解大规模软件开发困境的根本之道。
特斯联的空间智能底座TacOS采用原子化与模块化设计,为开发者提供丰富的模型搭建工具,及应用开发工具,支持开发者通过自然语言或图形化界面与AI协同开发,显著降低开发门槛,提升效率,体现“人类顶层设计 + AI代码执行”的协同模式。
4. 多模态交互成主流
伴随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边界的消融,终端设备已逐渐从“信息的承载器”,演变为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互通的“桥梁”。
作为特斯联空间智能体系中“看见”世界的“眼睛”,特斯联的数十种端侧感知设备能够采集空间智能场景中海量异构数据,让机器不仅具备如学者般的深度思考能力,更具备如婴儿般的观察、感知能力。此外,统筹交互入口HALI还支持语音、文本、视觉、手势等多模态交互方式,极大提升用户体验。
5. 移动互联生态转向多智能体协同
多智能体协同是特斯联HALI智能体系统的核心能力之一。作为统筹所有智能体协作的中枢,HALI能够在接到用户指令时,基于其意图识别及指令解析能力,将复杂的问题拆分为多个子问题,并调用相应的子系统、子模型及第三方工具,完成任务的执行。用户通过与HALI的简单语言交互,即可获得一整套多智能体协同的系统。
6. 具身智能跨越鸿沟
《报告》认为,具身智能是AI感知、适应、改造物理世界的重要载体,其三大应用领域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及低空经济有望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关键突破。
特斯联智能机器人聚焦于统一智能体中枢调控下的集群协作,并曾为2020迪拜世博园区提供了超过150台智能服务机器人集群,提供多样化服务。近期,特斯联与优必选的合作,则聚焦于以空间智能仿真提升机器人训练效率,构建全新智能体机器人训练范式。
7. 多样化AI算力成刚需
《报告》预测,2035年全社会算力需求将比2025年增长10万倍。
为应对算力需求爆发及产业链上下游适配效率低的问题,多样化、低门槛的AI算力平台成为刚需。特斯联携手广泛芯片厂商通过打造通用AI算力平台,以“硬件抽象层”屏蔽底层差异,构建“国产芯片+开源推理框架”替代方案。目前,平台已完成对昇腾、昆仑芯等多款国产GPU的适配,助力国产芯片规模化应用。
8. Agentic AI驱动存储范式变革
伴随数字孪生、具身智能与超级智能体的普及,预计到2035年,存储容量需求将较2025年增长500倍,AI数据占比超过70%。这使得存储范式由过去的“存数据”转变为“存知识”,以进一步释放数据价值。
特斯联采用基于知识图谱的数据压缩存储和检索技术,使模型能够既保持超长的记忆,又能快速从历史数据中恢复记忆。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HALI智能体系统,使能超长期的类人记忆。
9. 从移动互联网到智能体互联网
《报告》指出,未来十年,90 亿人口将拥有 9000 亿智能体;通信网络的连接对象将从90 亿人扩展到9000亿智能体,其价值将从服务于“人与人沟通”转向“智能体互联”。
特斯联智能体系统支持边缘-云端协同推理,实现跨设备、跨场景的智能体通信与协作,助力从“移动互联网”向“智能体互联网”跃迁。
10. Token管理能源网络
智能时代,AI带来巨大的电力需求。报告认为,人工智能应用于能源领域将彻底改写人类能源史和能源范式。
2022年,特斯联即推出了绿色智算体,强调绿色低碳与高效能耗管理,其智算中心在设计与运行中引入AI能效调度系统,实现算力与能源的动态匹配,初步实现“Token管理瓦特”的理念,支撑AI系统高效运行。
报告同时指出智能世界仍面临着数据隐私、算法公平、就业结构调整与技术伦理等挑战,强调需以“AI普惠”与“AI向善”为治理框架,通过社会协同治理解决相关问题。未来智能世界的构建需以技术乐观主义为锚点,以伦理为罗盘,通过持续探索实现虚实交融、人机共生的愿景。
特斯联期待,通过全国产研发体系与垂直场景深度融合,为中国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世界提供可复制的落地范式。